应该说,朱刚的出身绝对的是“根正苗红”,按现在的话说,属于“官二代”或“官三代”。
朱刚的爷爷、奶奶都是老革命,解放前一直在东北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建国后,老夫妻进入党委和政府从事领导工作。虽然,十年浩劫期间在“五七”干校遭受了一些非人的折磨,但一向是对党和最终胜利充满信心的老人家,革命意志力极为坚强,硬是互相鼓励着、咬着牙挺到了最后的胜利。离休时,都已经是高官干部了。
朱刚的父亲老朱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在部队考入军校,但学的不是军事指挥专业,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专业。
军校毕业后,国家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和平时期,除了台湾一隅还处于军事对峙外,其它地区都已无战事。那时跟苏联交恶也只是在外交方面,但相对而言最可能有杀敌立功机会的,也只能是在东北军区。
于是,受党教育多年,苦练杀敌本领且立功心切的老朱就主动要求到东北边境某要塞连队担任副指导员。
在一次边境巡逻中突遇暴风雪,加上巡逻车中途抛锚,老朱因为保护其他战士而冻伤。虽然最后侥幸没有截肢,但腿上的肌肉还是被医生给割去几大块,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伤了神经,影响了身体的行动力。
1959年初,老朱脱下军装到了LN沿海某农垦农场当党高官兼场长,同年夏天,老朱跟相恋多年的同学、也就是朱刚的妈妈结婚了。
朱妈妈的父母跟老朱的父母在解放前就是革命战友,友谊深厚。朱妈妈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就在省城一个区里从事教育局的党务工作。
老朱从部队专业后,按照已经做好结婚准备的朱妈妈的想法,最好是留在省城工作,毕竟那时候军队专业干部到地方还是很受重视和欢迎的,况且,朱刚因公负伤、致残,还立了二等功,这在和平时期可是不可多得的。
但朱刚的爷爷不这么想,自己三个孩子中,就老朱这么一个男丁。自己儿子现在虽然受伤后有点儿小残疾,但是这同时也是以后革命资历的体现和晋升的本钱。
此时的省城各大机关都人满为患,建国后这十年里,经历了几次大裁军,地方党委和政府接收了大量的军转干部,从军级干部到连、排级干部,个个还都战功赫赫,档案里的立功嘉奖令那都是一打一打的。
自己儿子虽然有学历,这在当时的军转干部中可不多见,但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资历欠缺的很。地方上也有论资排辈,自己儿子再怎么优秀,那也得老老实实地在机关里夹着尾巴做人,十年八年内,是难成气候的。
于是,四位经历过血雨腥风,对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老人凑在一起这么一商量,就给老朱选中一个地方,那就是刚成立的辽南沿海垦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