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8时,张昊在汉寿县政府内听取赵大志副团长报告,赵大志眉开眼笑:“除日军68师团长左久间为人带着几十人抢了民船逃走了外,其余全歼或投降。总消灭日军一万两千一百十五人,其中投降日军大佐以下官兵五百三十二人,三百多人是轻伤员,重伤员都在进攻时被我们击毙了。日军第40师团第234联队户田直义大佐,在日军第68师团长左久间为人脱离队伍逃跑后,主动做第68师团官兵工作,告诉他们独立团是不可战胜之师,他把在捞刀河畔被我们独立团打得屁滚屁流情况,跟日军官兵了后,日军以为向强者投降不丢脸,就决定和我们谈牛可惜的是第68师团两个联队长都跳河想逃跑,结果淹死了,投降的佐官只有八人。”
张昊点头:“日军既然投降做了俘虏,我们就必须给之以壤待遇,让雪儿、下野带着那些日本女人和这些俘虏话,稳定其情绪,伤员给予治疗。我们中国自抗战以来,很少能够抓到这么多俘虏,这也是大事件,报告统帅部后,统帅部必定会非常高心。”
赵大志副团长眉开眼笑:“现在的日军和早期日军不同了,战斗力已经下降了很多,士兵素质也没有早期高了。在过去和日军拼刺刀,想获胜极难,现在不同了,我们的官兵一对一,绝对能够获胜。”
张昊:“是啊!日本国精英差不多死绝户了,刚开始我们面对的都是穷凶极恶甲种师团,现在日军师团的装备差了太多,没有了坦克和野战炮,这样的师团不被我们消灭,也不过去。我们是越打越强,日军却是越打越弱,颇象俗话的王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赵大志副团长问:“俘虏安排到哪去?缴获怎么办?”
张昊笑:“辛苦大家把俘虏和缴获全都送益阳北侧山里,请汉寿政府组织老百姓帮忙。我们替他们报了仇,消除了祸害,他们帮我们干点活总应该的吧?顺便把补给运来,过两我们就前往常德西侧打击日军。立即和董参谋长一起把战报写出来,让统帅部高兴高兴,也让孙连仲把悬着的心放肚子里去。”
赵大志副团长点头:“行!我这就按您的指示安排。”
对张昊来,取得大胜利一切全都在预料之中,所以并不特别激动。但对于远在开罗的委座来,这次大胜利,却把他委靡精神振奋起来了。
在开罗,委座并不开心。首先,苏联斯大林拒绝与委座见面,4巨头会议不得不先后由美、英、中和美、英、苏分别在开罗和德黑兰举校
到了开罗后,在会前,委座分别与美国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邱吉尔举行会谈,试图达成共识,发表宣言。
关于对日作战,罗斯福为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与控制,主张从印度经缅甸向中国方向进攻,将日军逐出缅甸,恢复与中国的陆上交通。委座也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以促使美英增加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巩固其实力地位。但是,丘吉尔不愿美国在东南亚和远东的地位得到加强,不愿美中军队参与解放英国前殖民地缅甸的作战,因而予以反对。三方最后作出在滇缅路对日作战的决定。
关于远东战后安排,三方对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在太平洋地区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并将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在战后如何处置原为欧洲国家和日本属地或势力范围的某些殖民地附属国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罗斯福主张给这些国家以形式上的独立权,以便日后美国扩大自由贸易市场。丘吉尔则拒绝讨论任何有关远东英国殖民地的前途问题,拒绝交还中国的香港与九龙。
谈判极为艰巨,英美为了各自私利,不断逼迫委座做出让步。就拿领土问题来,委座支持不仅要把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写进宣言,还要求把蒙古琉球问题写进去。由于罗斯福担心斯大林会反对,不同意在宣言中涉及蒙古问题。罗斯福提出把琉球进行托管,在合适的时候再交还中国。
委座气得在背地里直骂娘稀匹。
感觉自己成为了叫化子,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但是这次会议,对中国前途意义无比重大,委座即使胸中怒火会把自己烧毁了,还得硬着头皮逐条与罗斯福与邱吉尔抗争。罗斯福还好,毕竟需要与中国合作一起与日军作战,他很清楚中国在远东地区反***战场上的举足轻重地位,但邱吉尔才不管呢!他不仅不允许中美在东南亚取得控制权,还不肯把在中国的租界地归还中国。邱吉尔显然没有把中国当成同盟国,而依然摆出老派殖民者架式。邱吉尔甚至指出,对东南亚日军作战必须延迟,而首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对德作战上,英美不应该两线作战。
委座一大早收到统帅部发来的关于张昊独立团在常德地区取得辉煌大胜的电报,不由喜上眉梢。
委座声骂道:“邱吉尔你这个丑,娘稀匹,你不要看了中国,今会谈时,我就要好好跟你中国的抗战,没有你英国帮忙,中国照样有能力把日军打败。至于罗斯福,我也要跟他道道,中国对美国的友好,可以从张昊独立团兵工厂生产的远程火箭炮,自己国内没有装备,首先支援了美国,仅凭这一点,你美国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我们中国?”
开罗会议现代中国老百姓都不会管,甚至有很多人都并不知道当初还有这件事情。
张昊从现代穿越而来,他对开罗会议也是并不太在意。
事实上,开罗会方对于现代中国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标志着中国从此可以和列强平起平坐商量国际事务。而且这次会议,撕毁了列强强加在中国头上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解决了中国非常多的重大领土问题,奠定了中国崛起基石。
张昊在汉寿待了三,看望了被日军摧残农村,慰问了一些被日军杀害百姓家属。
汉寿土地肥沃,是很好的鱼米之乡,老百姓本应该过着安居乐业日子,可是日军来后,一切都变了,大量农村房屋被毁,无数农民被杀害,农民家里的财物被洗劫一空,连猪羊鸡鸭都抢走了。
张昊作为铁血将军,看着农村惨相,都不禁掉下眼泪。
张昊要求县政府官员,记录下日军犯下的罪行,向省政府请求拨下资金救助老百姓。
张昊身边没带钱,假如带了,会全都送给县政府。
团部随行人员全都象张昊一样流下了眼泪。
但张昊必须抹干眼泪,把队伍带向常德西侧,因为日军68师团和第234联队虽然被消灭了,但日军仍然想攻占常德,在沅江以北,日军兵力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从汉寿走到桃源县,有三四百里路呢!野战炮和弹药要靠战士们搬运,一走不了多少路啊!一路向西有很多丘陵地带,靠独立团本身想把物资火炮弹药运过去,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张昊为这事犯起了愁。
让张昊无比感动的是,汉寿县政府和当地老百姓主动请求帮助独立团,把物资和弹药运往桃源县方向,张昊对县长和老百姓们了很多感谢。
汉寿县政府组织了两万多老百姓帮助张昊独立团搬运野战炮、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使独立团能够顺利向桃源方向转进。
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司令部和参谋长菌江邦雄盯着地图看着,横山勇:“张昊独立团虽然消灭了我们的68师团和234联队,但也被拖在了汉寿,张昊独立团要到常德方向去,没有十半个月办不到。我们必须趁张昊独立团赶到常德前,把常德拿下。”
参谋长菌江邦雄:“大日本皇军第11军主力在常德城郊集结完毕,已经开始向常德发起总攻,必然能够以压倒性兵力在短时间内一举掠取常德。原本布置用以攻城的主力第116师团在会战前期尽量避战,此时部队完整,整个师团均用以攻城。第3师团与第13师团在慈利,桃源方面截阻王耀武集团的国军第二线兵团,第39师团,独立混成17旅团与第58师团一部则在后方抵挡第10集团军攻势,并掩护第11军退路。大日本皇军第一阶段之战略企图已经完成,国军两线兵团处于分散状态。常德对外联络最重要的要害,是城南沅江上的渡口德山,现已被我军占领,守城第57师后路被截。我军68师团在汉寿登陆的目的是阻击第9战区救援常德,第68师团现已被张昊独立团击溃,我们必须阻止张昊独立团攻击德山。”
11军司令官横山勇重重叹气:“守住德山,成为攻占常德的关键,必须派出重兵守卫,并阻击住试图过河之张昊独立团。”
参谋长菌江邦雄点头:“可以抽调58师一个联队守卫德山。”
24日,第116师团集结完毕,对常德城防展开主攻。日军第3师团长山本三男初期仍以传统步炮协同攻城,以大队级炮兵密集支持联队级混成步兵正面进攻,并派中队至大队级的敢死队集中突破。城厢阵地中的国军人与攻入之日军在阵地中白刃肉搏。第116师团以强大的炮兵轰毁第57师据点工事,步兵随后突入。第57师各团营长则亲率所部冲锋逆袭,在城巷以手榴弹与火攻遏阻来敌,并以近战搏杀将侵入的日军步兵敢死队截断歼灭。
第171团阵地并不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第170团遭第116师团第120联队猛攻,突入多处,第171团孙进贤团长亲自率部猛烈逆袭,反复冲杀。第170团营长张挺林率部在阵地中奋勇冲击,负伤达七次之多,壮烈殉国。彭幼威营长见战局险恶,振臂大呼杀敌,与突入城内的日军白刃近战,击退日军。第116师团第109联队则猛攻第169团阵地。柴意新团长奋勇迎战。日军为求速进,除集中炮火轰击外,并大量施放催泪瓦斯,而后109联队整齐冲锋,柴团长冷静指挥所部凭险据守,以准确集火杀伤日军,第109联队在第169团精准的火网下损失惨重,代理第109联队联队长的作战参谋铃木被击毙,第3大队大队长马村也被乱枪打死。该联队在冲锋中损失逾半,连城垣都没摸到。
25日日军再调第120联队进攻第169团,第120联队立下贯彻”武士道”的坚决誓言,全联队向第169团疯狂猛扑,一路怪喊乱叫,柴团长不慌不忙,待日军逼近时突然发扬火力,攻城的人潮立刻在乱舞的机枪弹与迫击炮弹片中大片倒下,带头的第3大队长葛野被击毙,敢死队死伤遍地,再度仓惶溃退。意图抄绝国军后路的第3师团第6联队,算是横山勇布置的一支奇兵。第6联队中细卢一联队长在东南亚作战时,率日军独立第4联队进驻泰国首都曼谷,是较有能力的指挥官。在接受渡江任务后,中细联队长率领幕僚到沅江边侦查渡江地形,被守军第169团第1营发现,此时正有一个p-40驱逐机队在常德上空,余师长溺召空军支持扫射,中细联队长当场被击保这支奇兵在被发现后,渡江的少量日军被第169团的火力拘束在江边一段狭长地带,进展不得。
在两万汉寿百姓协助下,正向桃源挺进的张昊接到统帅部电报指示,要求独立团火速赶往石门桥,想办法肃清任何过沅江之日军,并确保常德南大门之安全。
张昊原本想从桃源过沅江,配合第74军,击退阻击74军之日军计划只能放弃,率领独立团前往石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