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民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明 > 第三十六章 守城部署

第三十六章 守城部署(1 / 1)

从六月初三正式上任监国,开府办公,到六月初九日,撒出去的斥候终于传回确切消息,清军已经收取了南直隶十四个府、州,现在大军已经取道镇江、常州往杭州开来,前锋已经抵达湖州。

湖州离杭州只有100多里路,按计算,清军两天后就将到达杭州。我马上下令召集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方国安、王之仁等军队将领到监国府议事,总都督衙门三司务也参加。

不一会,众人都齐聚到大殿,照例繁琐的礼节还是不能少的,该跪的跪了,该拜的的拜了,我把斥候传回的情报传阅给众人。

虽然清军进攻杭州是早晚的事情,但这么快就来了,还是大出众人的意料之外。胆小的马士英,在清军手下吃过败仗的阮大铖、朱大典、王之仁等人都是一脸的恐惧。倒是方国安颇有大将风度,出列行礼道:“监国,本将愿率军北上抵挡清军。”

“现在敌情不明,暂时还是等候斥候的进一步消息。镇东侯一片赤胆忠心,本王明白。”现在敌人到底出动了多少人也还不知,就谈出兵,这可不是大将该有的行事风格,不过也不能打击士气,所以我委婉的拒绝了方国安的出兵请求。

除了方国安外,其他人都一片寂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没人发话。终于,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开腔了,毕竟敌军来袭,兵部尚书是第一责任人,虽然现在兵权被我收到总提督衙门,兵部尚书成了空架子,但第一责任人的担子还在他肩上。

“启奏监国,臣以为可以派大臣出使清军,以议和为名延缓清军南下的速度。”不开口则以,一开口就是跟马士英一样的口气,看样子马士英两次议和之说都被我拒绝后,现在改让阮大铖提议了。看来他们还真是死心不改啊!

“不可,堂堂大明,与北狄签订城下之盟,难到我大明没有人了么?”作为朝廷另一派东林党的领袖,刘宗周自然会反对马士英派提出的任何意见。可是不能议和的原因不是因为面子,而是因为清军根本就没有议和的打算,议和之举就不可行。就刘宗周这般的腐儒见识身居高堂,还真的可说大明没人了啊。

“现在清军已经攻到城下,恐怕城下之盟也签不得了。臣建议速速关闭城门、加固城防、疏散城外居民,准备抗敌。”看来也不是全都无能之辈,朱大典还是明白现实的,军队都杀到了,清军还会管你的议和之举?

“朱大人说的对,敌军依然杀到,再谈议和不济事,还是讨论御敌之策为上。”为了不再扯皮,我接上朱大典的话,将议事主题定了下来。

“臣以为可尽速召各地兵马来杭州勤王。”马士英这个老狐狸看我定了调了,也马上跟进献策,显的不落人后。

监国和首辅都已经定调了,那么接下来议和之举也就不再谈起,众人纷纷发言献上御敌之策。这些都是官场老油条,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学,谈起事情来倒是条理清晰,策略一条一条的提上来,粗一看都很有道理,细细分辨下来却压根就没什么实际作用。比如勤王之策,那是政府首脑被围必然的首选,可是现在的明朝哪有多少可勤王之兵,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看来老大还真的是难当,当臣子的只要把想到的建议一条一条说出来就是了,可是具体哪些能采用哪些没有用都要靠老大去分辨的。好在我不懂,但我有看过历史书,几百年来专家们都已经分析透彻了,我直接套用就是了。

最后总结如下:第一,下令各地运往杭州的物资、兵员,如果两天以内能到的,速速前来杭州。两天内不能到的,钱塘江以南的改运往绍兴集合,钱塘江以北的物资当场烧毁,兵员就地遣散,以免资敌。

第二,杭州城外居民根据意愿或迁入杭州城,或渡江南下避难。整个杭州附近坚壁清野,不能给敌人留下一粒粮、一寸布。

第三,所有钱粮、物资全部统一到总提督衙门集中调配,所有军队调动由总提督衙门统一下令,以监国金牌为证(调兵虎符在朱由崧那里都被清军缴获了,新的还来不及做呢。)

第四,任姚思孝为户部尚书、浙南督师,前往绍兴全面主管后方后勤工作。

第五,全城告示百姓清军进攻杭州的消息,封锁杭州城门,无监国命令,只许进不许出,以防奸细。

这些命令都是必须由朝廷名义发布的,这也是要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会议结果出来了,这些朝廷大员、军阀武装头子就可以下去了,反正具体防御工作我也没想过靠他们。这些要靠我的总提督衙门和监国参事们来商量。

总管全军后方后勤的浙南督师姚思孝、总提督衙门的三司务,阎应元、成友谦、马鸣霆,监国府参事胡廷栋、朱国富,侦查部队三团总邵康、程玉、钟卫国,军队三卫指挥、副指挥严开成、张国维、卫达、方青文等人都被召来了,除了乔可聘留守绍兴外,所有我的第一套人马全部到齐。

接下来的杭州防御之战,就是我们这股势力面临的第一场考试,考砸了我肯定人头落地,其他人或许还可以活下来,但前程基本也没了。考好了,都将一飞冲天。

首先是各自汇报情况,分析自己的家底。

钱粮方面,成友谦汇报通过这段时间的‘追赃助响’,加上预计这两天会运到杭州的,共计白银240万两,粮食50多万石。不过为了购买粮食和支付战备物资费用和工匠工资,已经支出近100万两,真真切切的花钱如流水啊。听到这个数字,大家都不禁倒吸气。

武器装备方面,马鸣霆汇报现在所有士兵都已经换装了新的军服,八成的士兵已经穿上盔甲,当然是以皮甲为主,防御力还是不够。武器方面,其他武器一时难以制造,只有长枪最易制作,所以现在基本能保证人手一把长枪。弓箭的话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根本射不出威力,所以也只有小量配备。

而我最关心的火器方面,最后共搜集到500多杆鸟铳、三眼铳等乱七八糟的单兵火器,火药子弹若干,已经按我的命令全部装备给从长江船上就开始整编训练的500名士兵,并已经捉紧时间训练使用火器。

大炮除了修复原先杭州城头的20多门大炮外,另外又运到十几门,合计40门左右,可每边安装10门大炮,每没炮配备100发炮弹。另外还有少量的震天雷(古代的手榴弹),猛火油柜(火焰枪,喷射燃烧的火油(石油))等装备。

兵员方面,阎应元汇报如下:

本部兵力达到三卫共三万人,马士英、阮大铖等军队合并补充后有万人,方国安部的一万人马,王之仁部经补充后近万余人,合计6万军队。可参战民夫10万人,根据需要可随时扩充至20万。

留在绍兴的水师以南京带来的6艘船为基础,配备了其他各型中小船只,组建成两营水军,每营500多人,大小船只10来艘,配各式大炮40门,以及其他水上武器。

另外有舟山参将黄斌卿率领的一支水师停泊在杭州湾内,具体人员战力不详,只是上表表示来勤王,却并没有实际动作。我明白,这人是来看热闹的,如果有便宜捡就顺道捡点便宜,没有便宜会毫不犹豫的掉头就走,完全靠不住的。

按6万军队,10万民夫计算,白银还可发饷4个多月,如果算上战争奖赏,估计只够3个月。粮食的话按6万士兵、10万民夫,还有50万杭州百姓的一半来计算(其他人自己有存粮,一半需要政府供给粮食),则合计有40万人要吃饭,一个月就要16万石,粮食也只够吃3个多月。武器装备就只能边打边看了,现在也没法计算。

按我原先的估计,如果能把战争拖到冬天,估计清军就支持不住会撤军北还,可是现在时间太紧,只筹备到3个月的战争物资,还差一半啊。

一半归一半,敌人不会说等你做好准备我再来的,既然战争来了,就要想想怎么打了。

首先是防御的问题,明时杭州城就是现在杭州城的中心城区,西面有宝石山、西湖,有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三门,西南面靠着吴山,东南面靠着钱塘江,有望江门、候潮门、凤山门三门,东面和北面则是京杭大运河环绕,从北向南依次是武林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

西、南两面不是临山,就是靠湖靠江,难以布阵攻城,但要防备对方攻下山头用于打击城内。所以下令阎应元的乙卫派一团军队防御宝石山及周边山头、一团军队防御吴山及周边山头。

防住了周边的山头,就可控制住西湖水面,这样城西边就不用担心清军大规模攻城。而钱塘江上,则下令绍兴的两营水师巡防全江,不让清军在杭州南面钱塘江边集结。既保障杭州与浙南地区的交通,也减轻防御压力。

重点防御放在城北和城东,40门大炮西、南两面各留5炮备用,其他全部部署到北、东四门。

军队分配则是由编制最完整、战力最强的方国安部万余人守北边武林门、严开成的甲卫守艮山门,王之仁部万余人守庆春门,阮大铖部万人守清泰门。

阎应元的乙卫一部守城外山头,一部守城北的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三门,张国维的丙卫一部守城南望江门、候潮门、凤山门三门,一部留城中作为预备队。

战令立即下达,各军领命到达指定地点,领取防御武器装备,整装待战。

而陈玉、钟卫国的侦查乙团、丙团,则分散到杭州周边,负责打探敌军情报,并寻机破坏敌军的运粮通道,烧毁敌军仓库物资等。军队情报以及伤病员可退回钱塘江边,由水师负责接应,并提供补给。

而邵康的甲团,则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侦查杭州城内的奸细。这也是我留下陈洪范的主要目的,现在就知道他一个奸细,只要盯着他,就可以找到其他的奸细。现在清军快要到了,奸细们的活动更加频繁了,邵康所部要全力盯紧陈洪范,挖掘出所有奸细,在清军真正到达之日,就是这些奸细伏法之日。

不管准备的怎么样,满清人,来吧,已经等着你们了!

最新小说: 催昭嫁 公主万福 三国美色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霓裳铁衣 我的女友是诡异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