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义兵招募的条件,我顶住阎应元等人的强烈反对,制定的非常严格。做为后世人,虽然我不知兵,但我明白兵多不如兵精的道理。
看惯了南明军队那种乌合之众态势的军队,我总觉的这种军队带来的弊处绝对大于益处,比如我在山东碰到的那些强盗兵,能杀几个敌人不知道,但把百姓都赶到敌人那边是肯定的,这种兵能做的就是资敌。
而且在冷兵器时代,作战靠的是集体优势,当一个阵型中有几个逃兵,就会导致整个阵型的溃乱,继而会造成整支军队的溃败。与其溃败了被敌人屠杀,还不如人数少点与敌人厮杀,就算失败也能重创敌人。
所以我对想要参加军队的士兵条件就是:
一、年满18但不到35岁,年纪太轻的心智体力都还不到标准,战场上容易崩溃,年纪大了还打什么仗,用来作为老弱伏兵?
二、想要参军的先由地方官府出具家庭证明,必须是家中有产业的,也不能是孤身一人,至少得有一个亲人。这样的士兵知道打仗获胜的战利品是有大用处的,从战争胜利的利益来说个人和集体就有了统一,否则战胜战败都是统治者的影响,个人只要保命就行了,谈何勇敢。再则,在必须做牺牲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牺牲可以为家庭亲人带来利益,不会白白牺牲。
其实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就是来源于此,游牧民族都是生活在苦寒之地,单纯依靠放牧在老天关照的时候没有问题,但遇到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时候,根本就没法存活。所以游牧民族都是以战争为副业,出去打仗才是能赚钱养家活命的机会,所以个个不惧战;打胜了仗抢到战利品才能带回财富,所以个个渴望胜利;如果作战勇敢就是英雄,胆小怯弱就是狗熊,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家庭亲人在部族中的地位,所以才能勇敢作战,不畏死亡。
当然执行后发现大量流难到杭州的流民,已经找不到地方官府出具证明了。只好针对难民采用单独鉴别的方式,有家庭成员的才可以参军。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做这项工作,于是在杭州城的所有学子全部派上,一个一个进行鉴别,然后由学子出具证明。这些证明就是学子的工作量考核,表现良好者可聘用为官,如果有差错要进行连带处罚。
听说能越过科举直接做官,所有学子都踊跃报名参加工作,鉴别起来效率又高,质量也顶呱呱。看来有赏有罚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啊。
三、要参军必须通过体能测试,测试内容就是很简单的两项,五公里跑和引起向上。考虑到明朝时生活困难,营养不足,所以标准定的很低,五公里跑三刻钟,引体向上5个。
战争马上就要爆发,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后再考核淘汰了,所以不达标一律不要,打仗对于个人来说那是强体力活,没有体力的人只会浪费资源、拖累团队。
不过我还是高估了古人的素质,引体向上能完成5个的真心不多,后来发现原来是都没有做过这个运动,不知道怎么用力的规律,一般稍微练个小半天,有体力的还是能完成的。于是改为失败一次可以到场地边训练后,再尝试一次。而场地边专门安排了几个引体向上做的好的士兵进行指导。
对于招募士兵还要考核,还要‘政审’,这对于这班旧官员旧武将来说,真的是闻所未闻,即便阎应元、严开成等人也是不能理解。纷纷担心可能没有人会来应募,毕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有家产有家庭的男儿,会来参军吗?
关于这点,我是一点都不担心,首先针对清军残暴的宣传,除了是为了我特色的‘追赃助饷’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也是不可小嘘的,有家产有家庭的男儿同样有保家卫城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他们自己家庭也不好过。而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窘迫,没有钱物能捐助的,那就出人,否则杭州陷落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除了精神上压迫,还要精神上鼓励,于是大街小巷上都派人宣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思想,每个士兵的家庭都给挂一块军属的招牌,一家有难,大家来帮忙,军队和政府也不会不管。参军有了荣誉,而且还是全家的荣誉,那当兵就不丢人了。
当然人靠精神是活不下去的,核心还是要有钱,没钱谁愿意来卖命,就靠几句口号?所以大幅提高军饷,从原先的1两,提升到2两,这个已经达到工匠收入标准了,很多原先只能打小工一年挣个7-8两的男人来说,诱惑不可谓不大。
但这还不够,我要的是必须心动,下令除了军饷,根据作战的勇敢程度和战绩,另有奖赏,每月发放,绝不拖延。战争胜利的战利品,个人不得私藏,所有战利品汇总后分三份,一份按人头分,一份按战绩功劳分,还有一份交公。
心动了?得再烧一把,还要热血沸腾才行,有功人员战后还按功劳分永业田,全家免税免劳役20年。就这样,目前参军立马有高工资,短期作战勇敢有奖金,中期作战胜利有战利品分,长期来说还有期权和家庭特权,明朝的男人们,心动了吗?
确实心动了,整个募兵现场人头攒动,热血沸腾,看的阎应元、严开成等武将心花怒放,也终于对我产生了出自内心的忠诚,不再是对于大明皇子这个身份的忠诚,而是对于我这个人。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以主管户部的姚思孝为首的文官,站的角度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也不同,还在担心这样的政策下,军饷的问题怎么解决。不过过了几天,看到具有新明朝特色的‘追赃助饷’下,银两源源不断的押入库房,终于彻底放下心来。文官的忠诚对象也从我的皇子身份转变到了我这个人身上。
募兵的工作开展的非常热烈,但募集的军队数量却并不是很多,毕竟要求太严格了,明朝时期古人的素质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第一天,考核的官员也还没适应新型的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参加报名的人也完全没有关注到条件的严格,眼睛看着参加的好处就颠颠的跑来了,结果很多走两步路都喘的人也来报名,严重加重了工作量。所有十个招募点,一天只招到了几百人。
但随着大家对募兵工作的理解加深,工作进展也越来越快,临近战前,已经招募到了1.5万人。外加原弘光朝廷的协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也招募送来了将近1万士兵,不过经过筛选考核,也只留下了5千人。
这个张国维,原来就是北京崇祯朝廷的正三品兵部右侍郎,南京弘光朝廷的正二品兵部尚书。在弘光朝因马士英的打压辞官回家,听闻南京陷落,在家乡招募义兵准备抗清,知道定王在杭州监国,招募兵马,又带兵赶来了杭州。从这些表现来看,这绝对是个大忠臣啊。特别是我知道他还是一名水利专家与运输专家,他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这在明朝太难得了。这就是将来我要构建新朝廷的水利部长的不二人选啊。所以不顾马士英的反对,立马任命为工部尚书。
每天招来的士兵,全部都送到军营参加训练,从南京跟来的300名侍卫,已经全部升级为旗总、队总以上的官职,由严开成带领负责训练新兵。而绍兴招抚过来的2000士兵,只能匆匆结束训练,分成2团,由卫达、方青文分别带领负责控制全城。
参加考核没有通过的所有人,也没有浪费,只要你还愿意出力,全部参加民夫队,月饷1两,虽然比不上大匠技术工,但也比打小工高了不少,足够养家吃饱了。而作战奖赏、战利品分发、以及对有功人员战后的期权特权也有份,只是民夫毕竟立功的机会少,能得到这些后期好处的概率也就少了。
如此下来,民夫队的人数也达到了10万人,所有退到杭州的前明朝官员,全部都被重新启用管理民夫。这个时候实行民夫自管是不可能的,这些大字不识的大老粗,自己都管不好,让他们自己出人管理,不乱套才怪。前明朝的官员,不管其他方面多差劲,管理经验上还是民夫没法比拟的。当然,设立监察部门也是必须的,否则贪污纳贿、工作不尽心等问题如何解决?监察部门就由杭州本地有名望的乡绅组成,这些人家庭条件优越,不在意小钱,而对名声看的比命还重,用来监察别人最合适不过了。
经过轰轰烈烈的全城总动员,从王侯贵族到富商地主,从朝廷大臣到微末小民,从青年学子到壮年勇士,全部行动起来,参与到保卫杭州城的行动中来。看着气象一新的杭州城,我的心中也燃起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