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想要造船的申请已经过了好几天,我那三分钟热度的热情都冷下来了,还是没有消息传来。这日无聊就去杂物间找了一把锯子一把斧头,准备自己去把那几艘破船修,看能不能弄个游船可以划到湖中,就当做消磨时间了。
跑到树林中选了一棵一人抱的大树准备锯下来做船板,锯了不到一半,一个小太监慌慌忙忙的跑过来“定王殿下,皇上派卢太监过来看你了,还说带了你要造船的工匠和材料。”
听到这个消息我欣喜如狂,扔下锯子斧头就起身往小院跑,小太监在后面急忙喊道“殿下慢点,小心摔了!”,我也懒得理他,挥挥手算是答复,直接跑走了。那些太监跑的太慢,跟他们一起走那要好久。
跑到前面果然就看到卢九德带来了一帮人,正把木头之类的材料搬到湖边的空地上呢。
刚进院子,卢九德就赶过来行礼,说道“皇上听说定王殿下想要造船,那是非常的支持,马上下令去南京造船所调用了两个最好的工匠,又运来一批造船的材料,请殿下过目。”
我看了看在外面堆成小山的材料工具,也不知道造船要用哪些,没造过确实看不懂。不管我更感兴趣的却是那两个工匠,一个是五十多岁的瘦小老头,另一个稍年轻,四十多岁,两人长的极像,都是高额细目,大鼻阔嘴,脸色黝黑发亮,倒是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工匠的形象。看着应该是兄弟两,正战战兢兢的站在一边,也不知技术如何。
有卢九德在,我就不好太平易近人,显的没了皇子的气概。回到府中坐定,卢九德又上前问道“不知定王殿下是要造些什么样子的船呢?”
我知道他是替朱由崧来打探我造船的目的,我必须显露出我是造着游玩的,方才能让朱由崧支持我,于是笑了笑答道“也没什么,只是前两年在文渊阁看到一幅据说能自己行走的游船的图纸,就想造一艘这样的船放在湖中玩耍玩耍。”
再闲聊了一会,打发走了卢九德,我马上喊过两个工匠,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都会些什么技术?”
稍年长些的工匠马上答道“小的名叫赵四,这个是我的弟弟赵六,我们是南京造船所的匠户,从小就在造船所干活,对造船还是略通一二的。”
古人谦虚,略通一二其实就是都懂了,听的他这么说,我更有信心了,问道“你们可有造船的图纸?”
“图纸在造船所,不能随便外带。不过如果殿下要的话,小弟赵六倒是能画图纸,可以把他知道的图纸画给殿下看。”
“那太好了,你把你们知道的图纸都画来给我看看先,不用画那么细,大致知道形状、原理、用处就可以了。”
“是的,小的这就去办。”说着这两个工匠就下去开画了。
而带来的学徒们,则在小院不远的湖边空地上开始搭建简易木房,作为这帮匠人的住宿工作之所。
赵六画图纸的速度还是很快的,第二天就拿着十几张图纸过来了,每张纸是一种船。图纸很详细,有各面、各层以及重要部件的明细图,甚至还标有尺寸,只是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我还不熟悉,一下子也想象不出船的大小。
但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这十几种船功能齐全,是一支完整的水师舰队船只,有海战主力战舰宝船、福船,有作为巡哨和突击的广船,有适合内河和近海的沙船,还有运兵船和运粮船等等。这些船大部分以风帆作为动力,小部分小型船只以船桨做动力,或者两者结合。
赵四一边给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原来不管怎么变,其实船的结构区别就在与方头、尖头,以及平底尖底。内河近海的船平底,远洋的船要尖底阔面,运输为主的船只方头,作战为主的船只尖头。而材料主要是木头,只有宝船和福船的尖头镶有铁冲角,用来撞翻劈裂敌船。
看到这里我提了2个疑问,一个是为什么不用钢铁造船,在后世的船只都是钢铁船了?第二个就是动力为什么都是用直桨而不用轮桨,据我了解,后世的轮船都是用的轮桨推进?
赵四简单给我这个小白解释了原因,归结起来就是钢铁的硬度还不高,没法造出整艘船,而且钢铁的防锈非常难做,用钢铁的部位都是很快就会锈烂,维护成本非常高。至于轮桨也是一样的,虽然可以减少体积,增加动能效率,但轮桨对做桨的材料要求更高,尤其是滚轮部位,钢铁硬度不够,用铁木之内的珍稀木材原料少没法大规模应用,而且滚桨更容易坏,维护成本高。
这样一圈了解下来,我算是明白了,其实问题不是出在没有想到上,而是出在基础科学上,也就是材料问题没有解决。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基础科学限制,你能研究出来什么样的基础科学,研究出什么样的新材料、新能源来,才能根据这种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出新的发明创造。比如钢铁船,在更高强度的钢铁普及之前,更好的防锈技术普及之前,是比不上木船的。钢铁强度不够,还没开战船漏水了,还怎么打战?防锈没做好,用不了两年船报废了,哪有这么强大的国力支撑?
算了,研究研究蒸汽机的基础技术再说吧,就算材料不过关,还没法实用,但有这个技术在了,就有人会去找相应的材料。有些时候科学发展就是需要这样一个突破点,当然更需要这样一个科学氛围。
比如工匠,在明朝甚至于清朝,地位是很低下的,地位低就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加入,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工匠就只能是匠,没法达到技术员的级别,何况科学家。每个科学发明都是靠工匠们雄厚的经验积累以及百年一遇的天才才能实现,科技水平自然提高的慢,这也是中国慢慢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
但研究蒸汽机很多的部件还是要用到更熟练的铁匠,赵氏兄弟木工更熟,铁的话只限于会打一些造船会用到的铁钉之类的小件。于是我一面向朱由崧申请铁匠,一面和赵氏兄弟沟通蒸汽机的原理,用我的见识,去打开赵氏兄弟的视野,再用他们的经验,来构思实现这些原理的方法。
进展还是很慢的,主要是赵氏兄弟的思维还是固定在看图纸造东西上,对我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做法一时适应不了。
经过几天的磨合,看的出来赵四非常善于组织,而赵六则是纯粹的技术员类型,动手能力极强,难得的是还识的一些字,这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士农工商,工匠可以说身份是比较低下的,尤其在明朝这个实行工匠世袭制度的朝代,祖上是工匠,那么世世代代都是工匠,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素质怎么提高。
我现在非常感谢朱由崧终于给我送了两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来,在他们眼中,匠人可能就是只比奴仆高一点的底层小民,但在我眼中,两个优秀的工匠比满朝的文武官员都重要。
这让我非常期待给我找来的铁匠会怎么样。没过两天,铁匠来了,名字叫罗三,这些人的名字还真让人头痛,竟然都是数字。原来这些穷人大老粗,压根就不会起名,生了孩子只好按出生的顺序叫,第一个罗大,第二个就是罗二,你第三个生出来,那就是罗三了。真是好奇当很多工匠聚在一起,怎么区分这么多个一二三四。除了名字,罗三也让我非常满意,虽然不识字,但头脑很灵活,工匠技巧非常熟练。
看来朱由崧在其他方面对不住我,也是有点内疚的,在我愿意沉迷“奇巧之术”而放弃与他争位的情况下,终于慷慨的满足我的要求,要工匠就给最好的工匠,反正在他眼里这些人非常低贱,又不重要。要材料要物品也非常慷慨,几乎有求必应。
我和赵四、赵六、罗三四人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开始研究蒸汽机这个能给轮船提供动力的东西。还是这个方式,用我的见识,去打开他们的视野,再用他们的经验,来构思实现这些原理的方法。
慢慢的,我们的配合也开始熟练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跟的上我的天马行空。到秋天天气凉爽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画出了简单的图纸。同时,铁匠铺、木匠铺也在赵四的组织下建立起来,并多要来几个打下手的学徒。材料也备齐,大家齐心协力的开始试制第一台蒸汽机。
我也如朱由崧所愿,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奇淫巧术”之上,对世事不闻不问,没有与他争位的想法动作。可是他哪有知道,我根本就不屑与他争,我要争的对象是命运,每次算着时间,我就知道清军占领了山西山东了,打败李自成了,占领了河南了,离南京越来越近了,留给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我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发明中,是为了救我自己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