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章 军火贩子(1 / 1)

128章军火贩子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历史上,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钢铁年产量为580万吨,炼油168万吨,船舶制造能力为520万吨(此数字不准),经济总量为283亿美元;上述项目中国方面分别为4万吨,1.5万吨,0吨,3.6亿美元。(.la棉花糖)

虽然经过武爱华一年多的作弊式发展,在飞机制造能力、坦克制造能力、汽车制造能力这三项约相当于日本能力的一半,但其他数字都还差得很远。即便在经济总量上,江西、福建两省加上全国,也不会超过30亿美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即便处于劣势,武爱华却有着无比的信心。

与日本等列强争雄,武爱华有几个优势,一是理念先进,二是成本低廉,三是能洞悉历史走向,四是拥有“功勋系统”这个作弊器。当然,武爱华的劣势也非常明显,最大的劣势是中国整体的落后及人心的不统一,力量的不统一,缺少一个强势的力量或核心一统国力,虽然后世最终实现了统一,可是,那是在毁灭中的统一,国家最后一点力量被消耗在战火之中,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又没从国际上得到任何好处。武爱华来了,自然要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只是这起步阶段特别艰难。第二个劣势则是武爱华的势力目前太过于依赖系统,企业、军队,都依赖于系统,这是很危险的。万一哪天系统不灵了,怎么办?

所以武爱华虽然按照申仁的说法在印制世界货币,但印制的速度却不是申仁说的那种,而是按照申仁说的数量的10倍在印制,只不过,投入到市场上的是严格按照申仁说的规模办的罢了。

……#……

这一年多来,武爱华除了埋头种田,积蓄实力外,日本也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la棉花糖)

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七七事变”之时,日本事实上并未准备好全面侵略中国,七七事变其实与九一八事变一样,是一群中低级军官搞出来的东西。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加速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决定向华北增兵,由裕仁天皇亲自任命的新任司令官是原任第1师团师团长的田代皖一郎中将,新任驻屯军参谋长为桥本群少将,新设置的驻屯军步兵旅团由河边正三少将任旅团长。根据日方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由原来的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而实际的增兵人数据称远远超过日方公布的数字。据上海《申报》的调查,增兵后的兵力达1.4万人,还有人认为日军兵力超过2万。分别配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

但是,武爱华在闽赣两省的强悍战力,以及最终与蒋介石集团握手言和,让日本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日本陆军部评估:红军独立纵队的装备已经略强于日军,其战力已经与日军持平,而该部一贯仇视日本,因此,要征服中国必须要有一支力量能够对抗红军独立纵队,要将其消灭在未长大之前。

日本陆军部认为,红军独立纵队目前的野战兵力在20-30万之间,考虑到战斗意志等因素,日本陆军应该在战端起时,在中国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10个甲种师团。

在历史上,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总共只有17个常设师团,但因为武爱华横空出世,在1936年5月至1937年5月间,日本又编制了8个师团,其师团数达到25个。

在历史上,日本对于侵略中国的国策早就在《田中奏则》中得以明确,但在具体策略上却分歧颇多,南下、北上、强占、怀柔、蚕食,什么主张都有。但是,武爱华的穿越却让日本明白,过去的中国也许没有什么军队是日本陆军的对手,现在却出现了一个可能的对手,因此,其具体策略得到了空前的统一:那就是不管什么策略,消灭中国最强劲的抵抗力量都是必须优先考虑的策略。

但是,日本也不可能过度刺激列强和中国,因此,它向中国的增兵就显得很诡异。华北驻屯军得到了加强,由历史上的8000人增加到了5万人,这个增兵计划在一年之内完成;另有10万以上的部队则在我东北地区登陆,暂时加入了关东军序列,给人的感觉是日本依然在防备苏联,固守东北;此外,驻上海日租界的海军陆战队也由历史上的3000余人增加到了一个旅团8000余人。

蒋介石的“决战”军事冒险行动失败之后,似乎深刻反省了一番,暂时不再找gcd和红军的麻烦,但是却利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关系,再次重组了20个德械整编师,同时,也加快了地方军阀部队的整编工程,因为,日本向华北增兵是谁都看在眼里,蒋介石集团作为国家的代表,不可能视而不见,日本在中国增兵,直接威胁的是他的统治权利。到了1937年7月之前,蒋介石的兵力完全恢复到了历史同期水平,而其战术思想等因为“决战计划”的失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说,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比历史同期应该略强一些。

只是,日军比历史上更强大了,背后,还有一个如梗在喉、意图不明的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个,蒋委员长比历史同期的日子可要难过多了。

历史上的1936年,在中国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两广事变”,一件是“西安事变”。因为独立纵队这支军事力量的横空出世,谁也不敢异动。

1936年6月中旬,陈济棠派代表来南昌(独立纵队大本营)探武爱华口风,武爱华说了一句,“值此国难当头,不宜挑起内战”。代表又问对蒋介石的态度,武爱华又说了一句,“目前,在中国没有任何人比委员长更适合担任国家领袖这一职位。”

武爱华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内战不能打,蒋介石不能动。武爱华这个态度,顿时把知情人全部搞糊涂了。几个月之后,军统桂林站探听到武爱华这一态度,立即密报蒋介石,连蒋介石都糊涂了:与gcd打了差不多整整十年,难道他们不记仇?

武爱华在后世就对这段历史有过一些研究穿越过来后更是身临其境,有些东西感受更深。譬如,也许有人觉得,现在g党因为有武爱华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否可以取蒋而代之呢?武爱华却明白,这根本就不可能。

历史上,那么多人与蒋介石斗,一是有问鼎江山社稷的野心,二是怕蒋介石实力大了把他们吃掉,但不能由此就认定这些人与蒋有深仇大恨,因而会拥戴其他势力坐这万里江山。同样的,历史上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军阀,对长征中的红军围剿都曾“放过一马”,那也是担心与红军拼个鱼死网破,最后被他人譬如中央军得利。如果没有中央军的威胁,这些人遇见红军时并不见得就那么好说话,红军西征遭到马家军的疯狂围剿从而惨败,不正是证明了这一结论吗?

蒋介石自然不会因为武爱华一句话再次避免了一场政治军事危机而感谢红军,事实上,此时他依然把g党和红军作为他的头号敌人,只是技不如人不敢动手罢了。本来,杨永泰去南昌谈判时,以为武爱华那么强势的人肯定不太好说话,对谈判成功所报希望并不大。谁知武爱华非常爽快,除了闽赣两省再加粤东根据地坚决不退让半步外,其他全部都按杨永泰的意思办了。途中,杨永泰也试探过一句,“武司令准备停战多久呢?”

“蒋委员长想停多久就停多久,蒋委员长想打,我就陪他打!”武爱华豪气干云地说道。

“蒋委员长自然是希望和平的。”杨永泰作为一个果民政府知名的政客,此时竟然有些尴尬。因为,武爱华如此豪气而又大度的话,实在是与他心里的小算盘不在一个档次的。也就是说,比气质,比豪气,杨永泰算是输了一阵。

恰恰因为武爱华的这一态度,让蒋介石深为忌惮,所以特别加快了扩军备战的步伐。

别人都在忙着备战,武爱华怎么可能闲着呢。武爱华的备战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先说对外。

在1937年以前,名义上蒋介石是全国领袖,但地方军阀却掌控着地方实权。譬如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西、甘青、新疆、山东、陕西等,其军队都自成系统,虽然蒋委员长也对他们进行了“改编”,但实际上只接受了“国民革命军xx军”的番号,其他的是一点儿也没有变。

但是,这些地方军阀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其军备松驰、装备陈旧、重火力倾向于无的境况,特别是川军,在抗战中打出了川人川军悲壮的名声,战场上没有一个人怕死的,可血肉之躯总不能抵抗对方的飞机大炮吧。

因此,武爱华的对外备战,主要是“装备”各地方军。由武爱华自己的军工厂生产的仿毛瑟98k步枪,与德国原装货完全一样,甚至还有超出,大量供应各地方军阀。此外,仿捷克式轻机枪、60迫击炮等步兵支援武器也没客气,地方实力派要好多是给好多。至于75mm山炮,则是限量了,一般一个军只给对方3个山炮营的编制即72门75mm山炮。

(特别感谢一下ka5292这位优秀的红军战士,一次性打赏本书500金币。其他打赏及赠花的红军战士,月末一并感谢,见谅哈。)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128章军火贩子)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最新小说: 德意志的荣耀 末日求生:开局有求必应,百倍暴击! 掌心宠 村里有个空间男[重生]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我在大秦开酒楼 野外生存最强狙神 大秦:赐死皇孙,我传国玉玺护体 稻荷妖神记事 直播:我家猫咪会修仙